同仁县政府网

中  文  名:同仁县政府网

官        网:http://www.hntr.gov.cn

地        址:隆务镇

车牌:青D

区号:0973-8722491

政府网简介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是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县、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约181公里。县辖2镇9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截止2011年,全县8.9万人,面积3275平方公里。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同时同仁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十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

  建制沿革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先零羌进入大小榆谷,同仁县境成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汉延熙十七年(公元254年)今同仁地区归属汉。

  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北周在今化隆县群科镇设廓州总管府,其辖区达今同仁县地区。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唐划九曲之地予与吐蕃,今同仁县境遂属吐蕃所辖。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夏五月,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统兵攻吐蕃,拔洪济、大莫门等城,悉收九曲之地。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七月置洮阳、浇河两郡,今同仁县境属浇河郡辖地,还在保安铁城山置振武军、在曲库乎一带置曜武军。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萨迦绛曲智布在都乎乡曲玛村建当格乙麻寺。

  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拔怀光入廓州杀论恐热,吐蕃对青海东南部地区的统治宣告结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领边厮波结等以河南讲朱、一公、错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县境归宋辖。

  金天元九年(公元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县境归属金统治历九十年。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区,设治河州,今同仁县境归属蒙古汗国。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五月,明朝相继攻克河州、西宁、循化、贵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诸部悉数归降明朝。是年,正式创建隆务寺。

  民国十三年(1924年),隆务地区回族群众集资修建隆务清真寺。

  民国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县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县人民政府成立。

  行政区划

  截止2011年,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其中,3个纯牧业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72个行政村,6个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中部隆务河岸,距省会西宁171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东西宽约75公里,全县面积3275平方公里,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为邻,西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接壤,南临泽库县,北连尖扎县和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地理坐标东经101°38′~102°27′,北纬35°01′~35°47′。

  地质地貌

  同仁县形似枫叶,东、西部山区地形起伏连绵,山峦重叠,中部为隆务河河谷地区,高矗的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构成天然阶梯。依地形全县可分为河谷川地、低山沟壑浅山地、中高山脑山地、高山牧场四个区域。

  气候

  同仁县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凉温、冷温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温度垂直变化明显,地区差异显著,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日照强,降水变率大,雨热同季,有冷温季和干湿季之分。

  同仁县年平均气温5.6℃,最冷月平均气温-7.3℃,最热月平均气温16.2℃,1975年12月14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23.0℃,2000年7月24日和25日出现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5.0℃。年平均降水量401.4毫米,其中5-10月降水量355.1毫米,占全年的88.8%。年平均相对湿度56%,最小相对湿度为0。无霜期短,年平均无霜期134天。全年日照时数2548.7小时,占可照时数的57%。年平均风速1.5米/秒,最多风向NE风。年平均蒸发量为1397.3毫米。年雷暴日数44.1天。

  水文

  同仁县10条较大河流分属于隆务河、大南曼河两个水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县总面积31950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492.80公顷,园地面积29.24公顷,林地53063.48公顷,草地242821.05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984.2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882.83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53.44公顷,其他土地9173.00公顷。全县基本农田面积7828公顷,保护率达83%。

  水资源

  同仁县10条较大河流分属于隆务河、大南曼河两个水系。隆务河为黄河一级支流,大南曼河为黄河二级支流,两水系多年平均流量为24.9540立方米/秒。同仁县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5.149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自产水3.5392亿立方米,折合年均径流深110.19毫米,境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5392亿立方米。

  草地资源

  同仁县草场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地477.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积450.98万亩,占天然草地总面积的94.54%。从草地质量综合评定来看,同仁县天然草地质量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县天然草地总面积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积较小。平均亩产鲜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亩产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亩产草204.27公斤。

  矿藏资源

  同仁县矿产资源丰富,是青海省十大矿产资源开发重点县之一。截止2011年,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金、铜、铅、锌、建筑用砂石、砖瓦用粘土等6种。截止目前,全县设各种采矿权24家、探矿权14家,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探矿工作程度低,矿产资源储量目前正在抓紧勘探。人口民族同仁县是一个藏民族聚居区。据统计,2011年末藏族人口65135人,汉族7597人,土族10308人,回族3631人,撒拉族1552人,保安族451人,蒙古族162人,其他183人。农牧业人口60780万人。

  经济概况综述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53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2%,完成年计划的32.8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5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46%;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16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5.9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281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7.98%。

  第一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3276万元,比2011年增加10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8.95%。其中:农业总产值(现价)9334万元,增加1416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88%;农作物播种面积108016亩,增加1043亩,增长0.98%。畜牧业总产值(现行)3517万元,比2011年减少351万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9.08%;牲畜存栏45.80万头(只匹),增长1.67%,其中:大牲畜7.65万头(匹),比2011年同期增长0.66%;小牲畜38.15万只,比2011年同期增长1.87%。

  第二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完成工业企业总产值(现价)4345.3万元,比2011年增长23.08%,增速比1—5月提高6.7个百分点,完成年计划的37.15%,其中:完成轻工业产值3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0%;重工业产值3955.3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23.39%。完成工业增加值1738.1万元,比2011年增长25.85%,完成年计划的38.14%。累计实现工业企业销售产值4193.6万元,比2011年增长30.78%;产销率96.51%,比2011年同期增长5.71%。

  第三产业

  2012年上半年,同仁县实现消费品零售额9843万元,比2011年增长13.9%,完成年计划的48.41%。上半年,累计实现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90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88%,占零售总额的70%;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953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9%,占零售总额的30%。实现零售业零售额5794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3.4%,占零售总额的58.87%;批发业消费品零售641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6.33%,占零售总额的6.5%;餐饮业零售额3408万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4.36%,占零售总额的34.63%。

  社会事业教育事业

  截止2011年,同仁县有中小学90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51所,初小(小学只设1-3年级称之为初小)30所。在校中小学生136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726人,初中在校生3122人,小学在校生9772人,教职工966人,其中专任教师921人。

  医疗卫生

  2011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16个,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县政府机关门诊,13所乡镇卫生院,其中有3个中心卫生院,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5人,其中执业医师55人,执业助理医师5人,注册护士32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3人;全县72个行政村,有92个自然村卫生室,乡村医生97人;全县各卫生单位共有临聘人员60人。全县卫生服务人口为8.9万人,共拥有病床68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0.76张。2011年基层医药药品零差率销售全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补助扶持政策得到落实。新扩建村级卫生室24所,74个村(居)卫生室达到甲级卫生室标准。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开展,建立城乡居民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6.22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300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一卡通”。新农合参合率99.2%。完成农村改厕1366座。

  社会保障

  截止2011年底,同仁县实际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22625人,征缴基金188.37万元,累计为6048人60岁以上的农牧民发放基础养老金436.8万元,参保率达到76%。全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参保人数1060人,征缴基金63.99万元,累计为805名60岁以上城镇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19.7万元。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25人,征收失业保险基金306万元。去年全年按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410人次27.4万元,发放率达100%。截止2011年底,参加职工医保的职工达到4840人,参保率为86%;参加居民医保的城镇居民9495人,参保率达92%;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群众59539人,参合率达100%。

  科技发展

  2011年获得科技富民强县项目585万元,其中科技部资助258万元。利用科普文化知识普及宣传、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科普大篷车向农牧民群众展出了80余块科普展板,近280余名农牧民观看了展板并参加了科技培训。聘请艺术大师,制定科学研究计划与科技技能培训计划,联合培训热贡艺人200余名,成立同仁县岗坚文化艺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年产8600幅精品唐卡、5000幅堆绣;同仁县仁俊热贡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年产石木雕3800件。

  新闻媒体

  同仁县广播电视站,现有职工15人,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助理职称9人。广播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71%增加到94.81%,电视覆盖率由原来的60%增加到98.1%。至2011年同仁县广播电视站先后在全县11个乡镇、43个行政村、93个自然村中对20户以上、50户以下的自然村全面实施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工程,解决了5236户自然村农牧民收看电视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同仁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全面实施,广播电视覆盖6779户、40613人,覆盖率分别达到94.8%、98.1%。

  基础设施

  截止2011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34公里,其中:省道159公里,占17%;县道179公里,占19%;乡道307公里,占33%;村道269公里,占29%;专用道20公里,占2%。公路密度为28.52公里/百平方公里。以县府所在地隆务镇为中心,以“一纵一横七连”为路网主骨架,乡村和专用公路为支脉,外连周边、内接城乡的公路网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86亿元,新建和改造各类公路1079.28公里。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9171号-1 huochema.com 火车吗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