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报恩寺

更新时间:2024-04-28

别名
报恩寺
旅游景区级别
3A
所在地/隶属
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寿春镇东大寺巷

寿县报恩寺坐落在城内东北隅,旧名崇教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年间改为今名,始建于唐代。传说为唐玄奘奉敕建造。明末清初宿十八罗汉,堪称艺术珍品,曾为寿县博物馆所在地。

寺内景象

据《寿州志》记载,此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寺总面积 147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建筑之雄伟。

西大寺巷的尽头,便是报恩寺了。

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进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院正中是宋塔地宫,原为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倒塌六级,残存的三级因危及游人安全, 于1977年拆除。清基时发现了塔下的地宫,地宫有彩绘壁画及金、银棺等珍贵文物。再穿过二佛殿,便来到第二进深院,两棵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飞角流丹的大雄宝殿,是报恩寺的主建筑物,建在一米多高的石基上,更显威严庄重。殿面五间,进深三间,殿门前有长廊, 立石质方形廊柱,柱面有花乌浮雕,门东一柱础上有“石羊抵头,画面,生动逼真,此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景。大殿内东、西、 北三面是省级保护文物泥塑十八罗汉和唐、宋、明、清四代的木雕、铜铸造像等几十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进入殿门,正中摆放着半人高的铜香炉,你别小看它,州人都知道这叫“城里城此亦为内八景中之一景。大殿门两旁墙上嵌着大书法家赵盂 倾所书的“南无释迎牟尼佛”七个大字和清书法家梁谳为此七字 作跋的两方石刻。大殿东侧是僧祖堂及涤尘精舍,两侧是禅堂、维那寮。

穿过大殿,即来到第三进院,毗庐阁居高临下,前穆典雅。穿过西侧园门,即来到新建的“碑园”。在这里可以尽情欣赏历代名人碑刻,一饱眼福。

珍贵文物

十八罗汉像

十八罗汉像是寺内的珍贵文物。它们分别立于大雄宝殿的东、西山墙及东西后檐墙的砖台上。1952年,房屋漏水,长时间浸润东边的第二尊,使之倒塌,仅存在十七尊。

这些罗汉像,情态各异,在波涛之中各踏一水族,好像在渡海。他们有的双目微暝;有的切齿怒目,气势逼人;有的合掌当胸。他们脚踏之物,首似龙,背似龟,形似猪,构思精巧,布局合理。

这些罗汉制造工序及其复杂。其先立木为柱,用木棍、竹片作骨架,缠以稻草,尔后用细土和棉絮捣成泥料敷造。罗汉手指则以棉线为芯,以防断落。像干后,通体以极薄之细棉纸糊裱两层,与纸上施国漆,漆将干时贴金。无需贴金处施不同的颜料。讫后,与金皮外再髹漆一层,名为“漆包金”。

经过对现存的史料分析可知,这些罗汉都是清朝的作品。1966年2月,在西边第一尊罗汉背上的空洞中发现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乙日装修罗汉一尊开光”,亦可作一佐证。

198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银石套棺

于1977年在拆除的塔内发现。其形如画舫,周设花栏,上盖四角各悬一风铃。盖正面饰双龙戏珠,馆头作双扇假门,门旁各饰以天王像。棺之一侧饰释迦摩尼像,十大弟子均作哀痛装;另一侧为送葬画面,棺尾立面饰一释子,合十默坐,为祈祷状。

银石套棺花纹精美,内容丰富,为我国绘画艺术和宗教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不同之处

大东殿尽间的正面墙上,刻着“南无释迦摩尼佛”一“佛”字居中上,“南无释”、“迦摩尼”则分刻在“佛”的左右。这种刻法灵活而不呆板,耐人寻味。清代书法家梁谳这样评价:”结体遒紧,笔力古劲,绝似苏灵芝铁像碑“

诗颂

信步东禅寺, 夕阳古塔尖。

院深藏野竹, 垣矮如远山。

端坐佛含笑, 颂经僧不闲。

一声清葵动, 明月送人还。

这首《游东禅寺》诗中所指东禅寺,就是寿县城内的千年古刹报恩寺。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9171号-1 huochema.com 火车吗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