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景区

更新时间:2024-05-05

别名
沙坪坝抗战名人旧居
旅游景区级别
2010年(3A)
所在地/隶属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

介绍

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郭沫若于1938年12月抵渝,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抗战时期,三厅作为在国统区内由共产党起主导作用的政府机构,成为了以共产党员为核心,动员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民主人士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营垒。1940年,国民党政府撤销三厅,设立为文化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任指导员,郭沫若任主任。抗战时期,郭沫若在重庆领导文化界人士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全家院子逐渐成为当时大批文艺界人士活动的重要阵地。郭沫若在此完成了《屈原》、《虎符》、《高渐离》、《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的创作,被毛泽东高度赞赏并列为延安整风学习文件的《甲申三百年祭》和《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等也相继问世。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郭沫若离开了重庆。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市政府列为直辖市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同年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2006年,市委、市政府命名郭沫若旧居为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玉祥旧居位于沙坪坝区陈家桥镇白鹤村,为晚清普通民居,木结构穿逗式梁架,单檐悬山式屋顶,上铺小青瓦片,旧居总占地面积2937.5平方米。旧居分上下两重堂结构,上院为副官、后勤士兵居住地,下院为冯玉祥及子女、警卫居住地,是由前一坝、内三个天井组成的三套四合院式建筑群。冯玉祥将军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重庆的抗战岁月里,他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抵制蒋介石的独裁内战。1938年,冯玉祥随国民政府迁来重庆。

1939年初,冯玉祥买下了当地乡绅张海南的小院,偕夫人、子女迁居此处,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七年,并为此住宅取名为“抗倭庐”。 2000年,冯玉祥旧居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直辖后的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8月31日,冯玉祥旧居(下院)修复工程主体竣工,12月6日旧居正式对外陈列开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馆名“冯玉祥旧居”。 2005年1月,中共中央统战部授予冯玉祥旧居“全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称号,旧居以统战传统教育为主,集教育、宣传、培训、研究四种功能为一体,广泛宣传统一战线理论,继承和发扬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同年,冯玉祥旧居又被沙坪坝区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期间,我们也会组织社会团体,青少年在基地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受到一致好评。2010年6月,冯玉祥旧居被市委统战部命名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庆张治中旧居地处沙坪坝区土主镇三圣宫村。三圣宫为依山就势而建的坡地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积5333.36平方米。原为清代宗教庙宇,是宗教文化中少数体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重要古建文物,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抗战期间,著名爱国将领、“和平将军”张治中曾在此地居住和办公。解放后,该址作为村小学用房,后为农舍,由于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岌岌可危。

2003年以来,沙坪坝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张治中旧居的修复工作。

2003年5月,区政府第8次常务会确定张治中旧居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沙府办发〔2003〕101号),并将张治中旧居纳入西部大学园区总体规划。同年,沙坪坝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从原土主镇三圣宫村有偿收回了土地产权。

2005年以来,区文广新局成立了资料收集组和实物征集组,四上北京、三下南京收集史料,并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以及张治中子女、部属等处获取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有关资料和实物。

2006年,《张治中旧居保护规划方案和修复工程方案》通过市级专家评审,旧居修复工程被列为沙坪坝区2007年社会事业重大发展项目。

2007年4月,张治中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为旧居题写馆名“重庆张治中旧居”。

200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暨张治中旧居被评为第二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被授予重庆市首批“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目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有意见、反馈、侵权或投诉等情况,请联系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闽ICP备2021019171号-1 huochema.com 火车吗网 网站地图